京ICP备2023000331号-28 投诉举报:315 541 185@qq.com
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全面启动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天等县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植治理之“根”,强健治理之“枝”,优育治理之“果”,走出一条具有天等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资料图片)
治理如栽树,本固方枝茂。经过3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天等县打通了市域社会治理“大动脉”,畅通了基层社会治理“微循环”,呈现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欣欣向荣局面。
试点期间,天等县先后荣获“2020—2021年度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平安县”、2022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等称号。
激发自治热情
深植治理之“根”
天等县不断拓展广大农村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广度和深度,驮堪乡立屯就是典型的代表。为解决大山阻隔交通问题,立屯人在3任党支部书记带领下,充分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24年时间里,用勤劳的双手凿出一条460米长的交通、排涝两用隧道。
在试点工作中,天等县用立屯事迹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党组织吹哨、党员带头、群众响应、集中力量攻坚”的基层自治模式。为改变村屯整体面貌,驮堪乡立屯党支部组织带动全体村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推行矛盾纠纷“四个一”排查“三二一”化解机制、乡村治理积分制,该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龙茗镇古棣屯通过推行德治教化铸魂的“135”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培育了文明乡风。该屯陆辉、陆刚两兄弟因见义勇为荣登2022年“中国好人榜”。进远乡岩造村党总支部号召村里群众利用村围墙,开展“接地气”的乡村民主法治、基层党建、清廉乡村、民族团结和孝老爱亲等内容的漫画、彩绘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人心作用。2022年,岩造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精准靶向施治
强健治理之“枝”
天等县着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精准靶向施治,打造齐抓共建的“大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为抓好信访问题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该县建立访、诉、调衔接机制,依托该县“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化解了一大批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因信访源头治理成效突出,天等县荣获2022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称号。
天等县还把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作为社会治理重要目标。几年前,面对该县外流贩毒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天等县委、县政府采取“四个精准施治”措施,推动全县毒品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天等县成功摘掉自治区禁毒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并在2021年度自治区禁毒宣传教育社会效果评估中,排名全区第一,顺利通过全区禁毒重点整治“回头看”考评验收。
天等县外出务工人员众多,为此,天等县司法局、天等县法学会创新法律服务方式,相继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天等县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此举,在预防外出务工人员违法犯罪的同时,也为外出务工人员搭建了一个近距离的法律服务平台,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和赞誉。
“三站四会五家”
优育治理之“果”
城区是一个地方人口最集中、人员最复杂、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为做好城区社会治理工作,天等县不断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三站”充实治理力量,以“四会”提高群众自治积极性,以“五家”解决治理滞后问题——天等县创新推行的“三站四会五家”(党员服务站、号角集结站、便民服务站;居民点评会、楼长交办会、居民互助会、表扬评比会;物业管家、红色管家、线上管家、企业管家、监督管家)治理模式,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天等镇龙岩社区是崇左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8627名居民来自全县13个乡镇117个村(社区)。试点工作开展前,该小区人员复杂、群众自治意识不高、管理难度大、居民对社区管理不适应。为此,天等县创新推行“三站四会五家”治理模式,将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物业管理、安全风险防范、服务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破解了小区无人管、群众参与社区事务不积极、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等诸多难题。
龙岩社区居民杨凤华在社区党总支部的动员下,加入了小区“居民互助会”。去年5月12日17时左右,杨凤华看到龙岩社区B区一栋冒烟着火,立即拍下照片发到社区互助群里,并联系消防救援人员及时将火扑灭,防止了一场火灾的发生。
龙岩社区绝大部分居民在扶贫车间工作,日常小孩上下学接送问题成为困扰他们的“大麻烦”。了解小区群众的“难点”后,龙岩社区党总支部利用“三站四会五家”平台,组织社区党员、网格员和志愿者等,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利用公交车免费帮助小区群众集中接送小孩,破解了小孩接送难、回到小区无人管等难题。
诉求有人听、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风险隐患有人说、公益有人干……龙岩社区不断促进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推动政府管理和群众自治融合发展,让居民处处感受到基层善治的成果,成为了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相关报道